178体育直播上植五十繁花似锦丨多位知名学者齐聚上海共商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对策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01 11:17:50    浏览:

[返回]

  上海植物园是一座以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研究、科学传播、园艺展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植物园,见证了我国植物科学与上海城市绿化的发展,担负着服务城市和对外交流的重要使命。2024年正值上海植物园建园50周年,为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月25日-26日国内外多家植物园代表及相关领域著名专家齐聚上海,隆重召开“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聚焦植物园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植物迁地保育与创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三个议题,分享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商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和路径。

  4月25日上午10点30分,由上海植物园吴鸿副园长主持,围绕“植物园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会议进入主旨报告环节。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以“中国植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为题,系统介绍了中国高等植物分布、受威胁植物、植物迁地保护、中国植物园分布以及体系规划等现状,指出为了完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已根据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3-2030)制订了中国行动计划,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秘书长、总工、赵世伟教授级高工,系统介绍了“庭院月季的育种与应用趋势”,重点围绕国内外著名植物园月季育种及其在景观中的应用展开报告,指出利用杂交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的低维护景观月季新品种,改变了人们对于月季的固有印象,月季育种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蔡杰博士代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李德铢研究员,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及进展”为题,系统介绍过去19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所建成的种子库、植物离体库、植物DNA库、微生物库和动物种质库等情况。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姚东瑞所长,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在过去几十年的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实践为例,阐述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引种驯化和种质创新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结合国家植物园的主要功能,对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陈小勇教授,以“亚洲热带雨林巨人——龙脑香亚科的适应与种群动态”为例,讲述基于基因组分析和功能验证等方法,解析龙脑香亚科植物作为热带雨林的“巨人”为何又沦为濒危类群的分子机制,探讨植物适应性的分子基础以及成为濒危类群的可能原因。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秘书长Paul Smith以视频的方式,作题为“Co-ordinating and catalyzing tree species recovery globally and nationally”(国内外协调促进树木恢复)的报告。Paul Smith在系统介绍全球树木和濒危树木的基本情况后,围绕BGCI在树木保护技术培训、树木数据库构建,以及为濒危树木保护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植物园在树木保护过程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张力研究员,以仙湖植物园的苔藓植物为例,从活植物和标本收集、科学研究、景观打造,以及科普活动四个方面讲述“如何实现植物园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辰山植物园宋以刚副研究员分享“中国栎属植物的保育现状”,指出中国栎属植物的分类学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遗传多样性尤其是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空缺,而濒危等级的评估尚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栎属的迁地保护非常薄弱。报告建议未来结合国家植物园的战略布局,根据栎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特有中心和濒危植物分布区进行合理的、节约型迁地保护。

  4月26日上午9点,由植物园吴鸿副园长的主持,继续进行“植物迁地保育与创新利用”的专题报告。

  上海自然博物馆原馆长王小明教授“从我的科研经历看自然教育”,讲述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指出博物馆与自然教育的有效连接渠道和方式,明确其使命和任务,提出了多方合作构建自然教育共同体。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作“植物文化及其在植物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题的报告,指出植物文化包括人类对植物认知、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植物文化往往被忽视;植物园承载植物文化传播的重任,植物文化将在未来植物园建设和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美国莫顿树木园Chai-Shian Kua博士以题为“Innovating tool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工具)介绍树木的监测,讲述生物多样性监测对于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指出最近的技术进步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各种栖息地和对象的监测方式。探讨未来人工智能与环境DNA、声学传感器、监控探头、无人机等设备结合,应用于雨林和城市森林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普开放中心梅林副主任,以“探索科普事业发展新路径,构建科普融合发展新平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教旅游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会议分享。报告指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紧跟国家科普事业发展路径,基于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的工作思路,着力从科普展览、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普解说等多方面系统深入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科教文旅协同发展新思路,构建科普开放融合发展平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会议最后由上海植物园张婷高级工程师展开题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会议报告。该报告系统介绍了上海植物园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所开展的“园内一张图、园外植物园+”等相关工作,在探索保护与开放平衡发展中将城市生物多样性友好生境营建技术服务城市绿地生态基底建设,为城市新质生产力注入品质驱动。

  伴随与会专家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畅想,在上海植物园吴鸿副园长的总结中,本次会议也走向尾声。上海植物园作为上海市、长三角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在未来必将在植物迁地保护、种植资源储备、生态文化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上海植物园1号门(龙吴路111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7:00-17:00,5月~10月7:00-18:00;3号门(百色路940号)、4号门(罗城路15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6:00-17:00,5月~10月6:00-18:00。残疾车辆统一从1号门进出。

  为确保市民游客能拥有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请大家错峰出行,若达到承载量上限,园方将采取相应大客流预案。

  请广大市民继续保持安全游园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龙川北路百色路站:810、820、192、824、718、973、957、南南线号线石龙路站,出站后过天桥,沿东泉路步行至罗城路。

  因上海植物园2号门停车场已经拆除,周边停车资源紧张,请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原标题:《上植五十,繁花似锦丨多位知名学者齐聚上海,共商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对策》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