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体育直播风景这“荔”独好 莆田荔城推动文旅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24 23:50:34    浏览:

[返回]

  p在2023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福建省委提出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强省转变,让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更好地为发展增光添彩、为百姓造福添福。不久前,福建省文旅厅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推出市长谈文旅经济——聚焦“清新福建”系列策划,生动呈现了福建各地市市长发展文旅经济的新思路、新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旅经济的相关指示精神,延伸“市长谈文旅经济”宣传效应和带动作用,“书记县(区、市)长谈文旅经济”系列策划将继续呈现福建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文旅经济的思路与规划,展现各地推动文旅经济发展亮点和成果。/pp本期对话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区长林坤泉。/p

  林坤泉:荔城区是莆田市的中心城区,原属于兴化府莆田县,史称“兴化”“莆阳”,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它枕山依溪,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发展文旅经济具有以下优势。

  (一)生态风光优势。“荔林水乡”生态风貌独具特色,木兰溪流域水系发达,河道总长497公里,占莆田市南北洋河道总量的70%,拥有全市生态绿心规划面积的88%。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绶溪片区项目(绶溪公园)入选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名单,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上巴士”贯穿绿心荔林。有“林泉禅武”“江东梅影”“东甲晨光”“五侯秋望”“清塘栖鹭”等莆田新旧24景11处,现有A级以上景区7个。“壶山兰水”成为莆田的靓丽名片和在外游子思乡念乡的代名词。

  (二)历史文化优势。荔城是莆仙文化的活字典,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莆田古县考取进士达1800多人,居全国之最;拱辰街道东阳一个村走出了11位进士、28位举人、18位贡生,更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三世五进士”的佳话,因而得名“进士村”。被朱熹称为“始终全德”的名相陈俊卿留下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古老劝学名句。有三清殿、报恩寺塔、宁海桥、文峰宫、大宗伯第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有“九鲤灯舞”“惠洋十音”“登瀛高跷”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是南少林禅武文化、莆仙戏剧文化、木雕文化、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三)特色产业优势。荔城是工艺美术之城,是全国建筑装饰和神像木雕、石雕的主产地。莆田工艺美术城,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工艺品专业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交易集散地,占全球交易量的80%以上;荔城全区共有工艺美术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荔城也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在外从事金银珠宝的莆商有15万人,开设终端零售店3万多家,年销售额3000多亿元。荔城还是“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中国鞋类创新示范基地”,现有鞋服企业1000多家,年产鞋6.2亿双以上。

  人民网:荔城文旅资源丰富,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有哪些发展理念思路,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林坤泉:荔城将聚焦生态绿心、南少林九华山、壶公山、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蓝色海湾“五大板块”,做好蓝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这“六篇文章”。

  (一)蓝色旅游,突出以水为伴,打通水系创设旅游观光带。结合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衔接“十里风光带”“水上巴士”规划建设,推动“荔林水乡”田园景观“古村-古树-水系-古桥-古庙”的资源优化,实现对木兰溪沿线文旅资源的有效串联整合。同时,依托“1号滨海风景道”、黄石镇滨海板块项目,加快发展北高、黄石滨海旅游。开发利用草屿等无人岛屿等,遴选一批渔村码头、景区景点、海岛滩涂等建设成网红景点。整合江东村“梅妃故里”“宁海闸”,东甲村的“镇海堤纪念馆”、“东甲晨光”和“九鲤灯舞”构成三角旅游线路。

  (二)绿色旅游,突出以山为媒,串联山峰开发全域风景区。围绕“三山三景”,即壶公山的壶山致雨、五候山的五侯秋望、九华山的林泉禅武,综合开发利用。开发五候山片区产业园,通过五候山片区乡村振兴配套道路工程,打造美食街景观、综合服务中心、智慧停车场及研学基地,扩容吸收游客旅游住宿的能力。以南少林寺为核心,以弘扬禅武文化为主题,延伸南少林文化体验,提升南少林禅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体验质量。整合九华山、紫宵岩景区的山水人文景观,规划徒步运动路线、山地骑行路线等,建设健康游步道,山地马拉松,禅武运动节等业态和活动,开发禅修小镇项目,做大禅武夏令营,形成集禅修、度假、研学、朝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禅修文化集聚区。

  (三)古色旅游,突出非遗风采,文旅融合焕发街区新魅力。围绕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三清殿、文峰宫等历史文化景区,加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纵深推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二期修缮及配套设施建设。将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非遗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体系融入古街,将莆田非遗实现品牌化、IP化、文创化和艺术化,建设非遗孵化中心、大师作品博物馆、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在街区形成聚集效应。同时策划大型活动,吸引人流,助力莆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兴化府历史街区品牌传播。

  (四)红色旅游,突出培根铸魂,思苦忆甜重塑红色纪念馆。围绕古谯楼、陈国柱故居、哲理钟楼等革命文物点,打造集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研学旅行路线。结合下垞片区改造项目,规划将陈国柱故居与九华山景区,在陈国柱故居附近,配套提升周边绿色景观提升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党员培训、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下垞红色旅游景区。

  某鞋业智能制造工业旅游产业园,消费者沉浸式体验“私人订制”。荔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五)工业旅游,突出工匠精神,品牌吸引掀起旅游消费潮。依托工艺城、黄金珠宝城举办好艺博会、香博会、珠宝展等展会;将工艺美术与旅游产品结合,将木雕、石雕、皮雕、珠宝加工工厂、工作室等生产地打造为旅游参观地及体验点。拓展工业旅游品牌,设立企业展示馆,开放参观工厂园区及老建筑、工业生产线、机械设备,挖掘企业多年积累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物故事、生产工艺知识,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六)乡村旅游,突出家园情怀,自然韵律打造田园特色村。深入指导西天尾镇申报“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莆田市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指导北大村申报“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莆田市金牌旅游村”。在3A级后黄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携手旅游发展公司,加大对南洋风情村旅游设施投资力度,规划建设研学基地、露营营地、民宿、非遗传习工坊、非遗食品开发生产基地、现代农业智慧园等,提升景区的配套及旅游服务品质,争创国家4A级景区。利用荔城乡村深厚的耕读文化传统,对东阳村进行综合开发,在村内设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推出“走状元路,过状元桥,得状元果”的主题研学活动,打造以研学、农事体验、劳动教育、野营度假等为特色的乡村特色群落。依托“梅妃故里”等人文脉络,集合当地文化特色,营造田园农庄,打造江东村独具特色的水乡宜居村落。

  林坤泉:(一)坚持规划先行。深化《荔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配套措施,持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坚持依法保护。牵头起草《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落实好《莆田市荔城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方案》,制定实施《莆田市荔城区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有效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守好莆田文化根脉。

  (三)坚持活化利用。发挥木兰溪示范引领效应,统筹推动木兰溪干支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沿线村庄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强化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改造,推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建设,打造“一条荔林道,六处芳菲景”,促进生态、形态、文态、业态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把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等为载体,强化古街、古巷、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植入业态、激活价值,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开辟公共文化旅游空间,发展灵活多变的业态,形成具有荔城特色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

  林坤泉:荔城区是莆田市的中心城区,原属于兴化府莆田县,史称“兴化”“莆阳”,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它枕山依溪,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发展文旅经济具有以下优势。

  (一)生态风光优势。“荔林水乡”生态风貌独具特色,木兰溪流域水系发达,河道总长497公里,占莆田市南北洋河道总量的70%,拥有全市生态绿心规划面积的88%。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绶溪片区项目(绶溪公园)入选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名单,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17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上巴士”贯穿绿心荔林。有“林泉禅武”“江东梅影”“东甲晨光”“五侯秋望”“清塘栖鹭”等莆田新旧24景11处,现有A级以上景区7个。“壶山兰水”成为莆田的靓丽名片和在外游子思乡念乡的代名词。

  (二)历史文化优势。荔城是莆仙文化的活字典,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莆田古县考取进士达1800多人,居全国之最;拱辰街道东阳一个村走出了11位进士、28位举人、18位贡生,更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三世五进士”的佳话,因而得名“进士村”。被朱熹称为“始终全德”的名相陈俊卿留下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古老劝学名句。有三清殿、报恩寺塔、宁海桥、文峰宫、大宗伯第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有“九鲤灯舞”“惠洋十音”“登瀛高跷”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9项,是南少林禅武文化、莆仙戏剧文化、木雕文化、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三)特色产业优势。荔城是工艺美术之城,是全国建筑装饰和神像木雕、石雕的主产地。莆田工艺美术城,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工艺品专业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交易集散地,占全球交易量的80%以上;荔城全区共有工艺美术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荔城也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在外从事金银珠宝的莆商有15万人,开设终端零售店3万多家,年销售额3000多亿元。荔城还是“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中国鞋类创新示范基地”,现有鞋服企业1000多家,年产鞋6.2亿双以上。

  人民网:荔城文旅资源丰富,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有哪些发展理念思路,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林坤泉:荔城将聚焦生态绿心、南少林九华山、壶公山、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蓝色海湾“五大板块”,做好蓝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这“六篇文章”。

  (一)蓝色旅游,突出以水为伴,打通水系创设旅游观光带。结合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衔接“十里风光带”“水上巴士”规划建设,推动“荔林水乡”田园景观“古村-古树-水系-古桥-古庙”的资源优化,实现对木兰溪沿线文旅资源的有效串联整合。同时,依托“1号滨海风景道”、黄石镇滨海板块项目,加快发展北高、黄石滨海旅游。开发利用草屿等无人岛屿等,遴选一批渔村码头、景区景点、海岛滩涂等建设成网红景点。整合江东村“梅妃故里”“宁海闸”,东甲村的“镇海堤纪念馆”、“东甲晨光”和“九鲤灯舞”构成三角旅游线路。

  (二)绿色旅游,突出以山为媒,串联山峰开发全域风景区。围绕“三山三景”,即壶公山的壶山致雨、五候山的五侯秋望、九华山的林泉禅武,综合开发利用。开发五候山片区产业园,通过五候山片区乡村振兴配套道路工程,打造美食街景观、综合服务中心、智慧停车场及研学基地,扩容吸收游客旅游住宿的能力。以南少林寺为核心,以弘扬禅武文化为主题,延伸南少林文化体验,提升南少林禅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体验质量。整合九华山、紫宵岩景区的山水人文景观,规划徒步运动路线、山地骑行路线等,建设健康游步道,山地马拉松,禅武运动节等业态和活动,开发禅修小镇项目,做大禅武夏令营,形成集禅修、度假、研学、朝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禅修文化集聚区。

  (三)古色旅游,突出非遗风采,文旅融合焕发街区新魅力。围绕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三清殿、文峰宫等历史文化景区,加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纵深推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二期修缮及配套设施建设。将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非遗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体系融入古街,将莆田非遗实现品牌化、IP化、文创化和艺术化,建设非遗孵化中心、大师作品博物馆、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在街区形成聚集效应。同时策划大型活动,吸引人流,助力莆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兴化府历史街区品牌传播。

  (四)红色旅游,突出培根铸魂,思苦忆甜重塑红色纪念馆。围绕古谯楼、陈国柱故居、哲理钟楼等革命文物点,打造集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研学旅行路线。结合下垞片区改造项目,规划将陈国柱故居与九华山景区,在陈国柱故居附近,配套提升周边绿色景观提升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党员培训、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下垞红色旅游景区。

  某鞋业智能制造工业旅游产业园,消费者沉浸式体验“私人订制”。荔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五)工业旅游,突出工匠精神,品牌吸引掀起旅游消费潮。依托工艺城、黄金珠宝城举办好艺博会、香博会、珠宝展等展会;将工艺美术与旅游产品结合,将木雕、石雕、皮雕、珠宝加工工厂、工作室等生产地打造为旅游参观地及体验点。拓展工业旅游品牌,设立企业展示馆,开放参观工厂园区及老建筑、工业生产线、机械设备,挖掘企业多年积累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物故事、生产工艺知识,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六)乡村旅游,突出家园情怀,自然韵律打造田园特色村。深入指导西天尾镇申报“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莆田市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指导北大村申报“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莆田市金牌旅游村”。在3A级后黄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携手旅游发展公司,加大对南洋风情村旅游设施投资力度,规划建设研学基地、露营营地、民宿、非遗传习工坊、非遗食品开发生产基地、现代农业智慧园等,提升景区的配套及旅游服务品质,争创国家4A级景区。利用荔城乡村深厚的耕读文化传统,对东阳村进行综合开发,在村内设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推出“走状元路,过状元桥,得状元果”的主题研学活动,打造以研学、农事体验、劳动教育、野营度假等为特色的乡村特色群落。依托“梅妃故里”等人文脉络,集合当地文化特色,营造田园农庄,打造江东村独具特色的水乡宜居村落。

  林坤泉:(一)坚持规划先行。深化《荔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配套措施,持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坚持依法保护。牵头起草《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落实好《莆田市荔城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方案》,制定实施《莆田市荔城区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有效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守好莆田文化根脉。

  (三)坚持活化利用。发挥木兰溪示范引领效应,统筹推动木兰溪干支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沿线村庄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强化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改造,推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建设,打造“一条荔林道,六处芳菲景”,促进生态、形态、文态、业态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把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等为载体,强化古街、古巷、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植入业态、激活价值,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开辟公共文化旅游空间,发展灵活多变的业态,形成具有荔城特色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