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科学规划和保护,这是湿地管理的首要前提。在湿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上,应当人工营造不同植物组成的湿地群落,保护湿地表层土壤,提高土壤氮和磷的长期固持效率;还要注意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尺度效应,包括群落尺度、生态系统尺度甚至是景观尺度;此外,湿地景观的“美丽”应有生态学理论支撑,并施行基于生态策略的湿地植物配置。
对湿地生境进行科学修复,必须依托合理的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植被,为鸟类、鱼类等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佳的生息空间,同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宜采用的修复方式主要有合理修复地带性群落,或通过改善动物栖息地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等。
传统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大多是在麦克哈格“千层饼”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方法多数只强调土地景观单元的垂直生态过程,而忽略了土地景观单元的水平生态过程。建议在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中,将湿地公园土地景观单元的垂直过程与保护对象景观单元的水平生态过程结合起来,为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体系更要融合共生发展。为此,可以考虑整合长三角行政管理部门、高校、规划设计单位的力量,开展湿地科研与应用平台建设,共享发展经验;共建长三角湿地资源数据平台,实时更新动态监测信息;共建与生态宜居城市相适应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推动湿地、水资源及河流流域等多部门的综合管理。
我国生态监测发展较晚,监测网络的技术规范不一致,生态监测指标和方法不统一,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也缺少全面的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的监测。此外,部分湿地的基础数据监测能力和日常管护资金投入不足,湿地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及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特征变化。因此,为保护湿地丰富资源,实现高效、全面、敏捷、科学的湿地管理需求,全面加强对各类生态数据的监测,提升生态监测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构建湿地生态监测与管理平台系统十分必要。
应将“人居环境区域湿地生态”作为长三角人居城乡绿地生态构建新的突破口,以生态网络为纽带,实现区域湿地的城市、乡村、荒野三位一体扩展,实施城市其他土地与城市湿地的复合交汇,大力建设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功能湿地,实现绿化产业与农业、水利、旅游、交通等的深度融合。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