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上,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上海,总是把上海老市区习惯划分为“上只角”和“下只角”。
“上只角”主要以“老卢湾”“老黄浦”“老徐汇”“老静安”,据称: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买办、洋人、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最为典型的就是:马路两侧绿树成荫,法国梧桐(悬铃木)鳞次栉比,花园洋房、各式各样欧式、中西结合的建筑物错落有致、随处可见。也许,那个时期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十里洋场”,就是指我们眼中的“上只角”。
我这个长期居住在虹口区,短暂居住过杨浦区的老上海,也则被称之为住在“下只角”的上海宁。
在日常工作中,我跑得最多的联系工作对象是本市高等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等市中心的几所高校,校园内,依然彰显出了“上只角”特有的环境风貌,洋房别墅、名人故居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比比皆是,让人领略到校园文化的历史沉淀和内涵深刻的文化滋养。
然而,地处上海市老市区东北角“大杨浦”的上海理工大学却是异军突起、光彩耀人。据称:上海理工大学是沪上高校中花园式庭院最多、最集中的学校,“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遍布校园的角角落落,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就有36幢造型各异、错落有致的历史建筑,构成了沪上高校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群。
漫步在漫长的林荫道上,高大的香樟树、梧桐树与枝繁叶茂的庭院花草遥相呼应,与一排排小别墅、一幢幢小洋房浑然天成,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一“奇葩”,不仅是申城人文景观和高校校园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浦江畔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见证。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初冬的申城,格外迷人,虽然道路两旁梧桐树上的叶子有的已经枯黄、有的已经不见,遍地落叶,也更是别有一番风情。然而,房前屋后、林荫步道、街心花园以及道路绿化带的冬青树、橡皮树等绿色植被依然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新年伊始,我再一次饶有兴趣地来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二十多年来,因工作需要,几乎每年都要到这里溜达一番。然而,由于联系工作、任务在身,往往是急急忙忙、匆匆而过。只知大概,感到这所具有悠久历史、富有特色的百年大学凝聚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初冬时节,当你来到申城老城区东北角的军工路,踏进上理工校园,走在撒满冬日暖阳的大道上,风和日暖,景色迷人,一下子挥去了冬天的严寒,在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的校园里,触目皆是的近代历史建筑群,它如同珍珠般地撒落在校园各处,给人带来清闲恬静、悠然自在的融融温情。
学校有几个学院正在施工,根据管理要求,外来人员的入校必须从军工路580号校门进入。而我,还是习惯从军工路516号的校门进入。所以进入校园后,骑着单车,绕了一大圈,来到了516号的大门口。
校门左匾,“上海理工大学”醒目耀眼;校门右匾:“沪江大学·1906”清晰可见,2024年1月4日随拍
当你站在校园门口,一眼望去,大门两边立柱的竖匾上,“前世今生”的校名左右对称,左竖匾上“上海理工大学”醒目耀眼;右竖匾上“沪江大学·1906”依然清晰可见,一眼眺望,透过郁郁葱葱的香樟大道,一尊伟人塑像,高高耸立。百年学府,“尽收眼底”,瞬间展示在你的面前。
优秀历史建筑“麦氏医院”,如今是“沪江美术馆”,摄于:2024年1月4日
跨入校园,一栋独立小楼即刻映入你的眼帘,这座建于1917年,以青砖砌筑为底色,红砖线条、红砖拱窗砌筑的三层建筑,匠心独具、别具一格。当年称之为麦氏医院的这栋建筑,如今已经成为了沪江美术馆。这是我进入校园后,看到的第一幢优秀历史建筑。
我沿着湛恩大道,大树旁,外方内圆的“田家炳综合楼”正在按“上理工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画栋雕梁,我好奇地到工地溜了一圈,红砖清水白线条,造型别致韵味浓。宛如一幅古朴典雅、大气精致的艺术品。这是一座与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建筑风格相吻合的当代新建筑。绕过“工地”,经过了动力学院办公楼,思孟堂、思雷堂两幢独立小洋房东西相望、隔墙垒壁。之后,我来到了上理工校园的中央地带。
“思晏堂”门厅随拍,一幅“黄浦江两岸与浦东高楼大厦”浮雕嵌在中央,摄于:2024年1月4日
在上海理工大学,我跑得最多的应该是宣传部和学工部。在校园中心的宣传部,就是学校责任部门的行政楼——格致堂,这栋竣工于1922年的格致堂,当年称之为科学馆。与其遥相呼应的是思晏堂、大礼堂和四魏堂,思晏堂建于1908年,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如今是校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大礼堂与四魏堂是一座呈“L”形的平面连体建筑,初略一看,绝对是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的完美融合体,大礼堂前厅,“上海理工大学欢迎您”的巨幅迎宾牌,显得格外醒目,也使来宾倍感亲切。如今,四魏堂与大礼堂依然是学校的大礼堂。据称:格致堂、思晏堂、大礼堂和四魏堂这个三角呼应地带是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群之一。
记得二十年前,我在学工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学生公寓,当我来到思裴堂时,这里已是男生公寓,我非常惊讶地对陪同老师说:上理工的学生实在是太幸福了,学生宿舍还住着洋房别墅,每天陶醉在底蕴深刻、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之中。
为纪念沪江大学总体规划设计者,在北欧大草坪上,特别耸立了亨利·墨菲的塑像,摄于:2024年1月4日
在北欧大草坪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不时路过,我在“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耸立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标志碑前停留很久,目视着这块石碑,琢磨着石碑旁的那一尊塑像,由于没有这尊塑像的文字介绍,我就随意地询问了几位路人,都是无奈摇头。我只能电话联系了曾经分管“校史编纂”工作的老领导。原来,这就是近代在中国大学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沪江大学总体规划设计者、曾经受聘任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顾问的美国建筑大师亨利·墨菲。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都出自于这位建筑大师,成为代表作。老领导还补充了一句,当年在塑像前应该有一块人物介绍的石碑。
当年这里是一片“教员住宅”,如今成为了“沪江国际文化园”和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等涉外教学机构,摄于:2024年1月4日
在“历史建筑群”标志碑和建筑大师塑像后面,高耸的水杉树直指天空,树影婆娑、幽深静谧,在宁静的树林中,一栋栋独立的小别墅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屋前小径互通、“四通八达”,一些同学坐在休闲座椅上,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浏览手机、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则是默默,我走进了这片水杉林,环顾四周、走马观花、逐栋欣赏,原来这片区域,是当年沪江大学的“教员住宅”,如今成为了“沪江国际文化园”和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等涉外教学机构。
“热血铸丰碑”“丹心向春晖”,2024年1月4日参观“刘湛恩烈士故居”随拍
草坪上,许多参观者正从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烈士故居”走来,一块“传承百年红色基因”宣传牌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参观者的队伍,“热血铸丰碑”“丹心向春晖”,参观者跟着讲解员,看图片、听解说;看实物、听介绍;看视频、听讲解,深切缅怀烈士的伟业。记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曾经与同济大学等一些高校领导、老师交流时,共同讨论回忆在淞沪会战时期,在本市高校、在军工路一带,上海高校师生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据称:年仅43岁的刘湛恩是抗战初期唯一为国捐躯的大学校长。
上海理工大学现存的历史建筑,大部分是以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基本风格相对统一,以晚期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主,是上海保存最好的校园历史建筑群,与此历史建筑群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通衢大道上那高大挺拔的梧桐树和那一段香樟大道,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成为了沪上一道美妙绝伦的景观带。
作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首批整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的上海理工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在新校楼的兴建中,在布局、风格、造型、外观等诸多方面,特别重视新建大楼的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吻合、发展与协调。譬如:先进制造大楼、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校史馆、湛恩纪念图书馆等一系列新建筑,依然凸显出与历史建筑的相得益彰、整体协调的建筑风格;展现出百年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有韵味。
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前(原德文医工学堂)随拍,摄于:2024年1月8日
其实,上海理工大学耀眼的历史建筑群并非局限在申城老城区东北部的“下只角”,在市中心的“上只角”,上海理工大学也有一块“飞地”,那就是地处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的复兴路校区,这块占地面积仅50多亩的校园,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机械制造类”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1996年由上海机械学院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上海理工大学。在人文底蕴丰厚、国际化氛围浓郁的市中心,如今是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所在地。那里依然保留着7幢具有英式、德式风格的经典历史建筑群。
在寸土尺金的市中心,跨进校门,整个校园就一览无余。右侧是具有普鲁士风格的德文医工学堂,如今成为了学院的图书馆;另一侧的学院行政楼,就是当年的德文科讲堂;最顶端的“英国茶室”,现在已经转换成为休闲舒适的会议室,许多沙龙活动、讲堂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最著名的“钟楼”,现在修缮成为了中英学院的“校史馆”。
上海理工大学目前拥有43幢优秀历史建筑,是沪上高校校园优秀历史建筑最多的园林式校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浓的文化气息,再一次展现了这所“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特有魅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