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例6篇178体育直播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13 11:08:02    浏览:

[返回]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用园林植物来布置办公室、写字楼、家居等空间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也能使室内更为美观。园林植物租摆不仅能满足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绿化机构的企、事业单位,酒店等营业性场所及家庭,实现常年装饰、改善环境条件的需求还可以省去非专业人士养护的烦恼,达到用低廉的价格便可享受摆放高档植物及自己喜爱的植物的愿望。园林植物租摆的企业在发挥专业优势,并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还能开拓观赏植物利用空间,增加经济收益。

  园林植物租摆服务就是以租赁方式,承租者按照合同采取一次性或分期付款的方式交纳租金,出租者拥有所租摆植物的所有权,而承租者只拥有一定时间段内的植物使用权。出租者以定期调换和养护的方式来保证所服务的客户在一定使用空间内始终保持常看常新、常看常绿的园林植物的一种经营服务模式。

  现代人所崇尚的生活方式是自然、绿色、环保,因此人们对平时工作或生活、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需求各种绿化来装饰。园林植物租摆服务的产生,一方面,部分没有能力的单位,通过租赁的方式即可实现对环境绿化的常年需求;另一方面,专业的园林园艺公司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拓市场空间,满足了社会需求。

  通常可将园林植物租摆服务的期限分为三种形式,即:长期、中期和临时性租赁。由出租方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养护、定期更换,以保证园林植物的最佳观赏效果和生态效益,而承租方只需支付相应的租金即可拥有绿色、环保、清新的环境,这种植物租摆形式成了当下一种趋势。

  植物销售要受季节影响,租摆业务的价格和利润相对稳定。同时,租摆行业的门槛普遍较低(资金、技术等)、经营风险小,不少园林公司甚至个人都会将租摆作为一个顺带的经营项目,出现较多专业水平较低、实力较弱、租摆规模较小等的从业者,由此也使整个行业均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上竞争。对于这一局面,已经显示出了技术和规模上的弱势地位,造成租摆市场价格一片混乱。尤其在市场订单方面,承租方不是依靠公开公正竞争、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选定出租方,而主要依靠人际关系,多通过口头协议而无正式书面合同的形式下展开非正式的合作关系。此外,对于租摆服务行业来说,急需成立园林植物租摆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从而制定出共同的收费标准、服务标准,对租摆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从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一些实力较强的植物租摆公司,但是中小城市的租摆行业中,小规模的租摆企业仍是主力军。尽管

  小规模企业机动灵活,但是很难实现集生产、物流、配送、营销等多环节为一体的租摆系统工程;也无法承担实现及时上门养护、定期更新等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从而出现更新不兑现、定期不养护等服务质量问题,造成整个租摆市场出现混乱局面。

  园林植物租摆与一般的实物租赁不同,它是一种活体植物的租赁,对环境条件及承租方对租摆方案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由此也就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美学知识、创新能力及较高的专业养护管理技术。与此同时,植物租摆过程中承租方只享有使用权,所有权仍归属于出租方,这也给养护和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因此,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从业者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只是将植物摆放到相应的位置,或为了使客户满意而来回搬运、调换,无法提供合理的植物租摆设计方案,进而无法实现植物租摆的线、市民爱护园林植物的意识比较淡薄

  租摆的植物不只是出租方和承租方需要关心的事情,对于商场、酒店、广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其需要得到众人的呵护。虽然大多数人会爱护它们,但仍有个别市民对植物随意破坏,给租摆管理加大了难度。?

  通过富有创意的设计手段,营造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美,这是植物租摆业务的一个金字招牌。一个好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创造美感,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核算成本。首先,进行实地考察,按照客户的意图来设计出一个详细的布置方案,再经客户审核认可。设计出的方案不仅要满足植物的生长习性,还应使所选择的植物在形体、寓意、色彩等方面与环境相适应,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愉悦。择的植物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植物,以免增加成本。在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期,必须要扎实做好细节工作,确保客户满意,增加利润。

  出租者在满足客户要求时,还要明白自己的实力及技术能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按照承租方的要求及实地考察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租摆方案和具体植物品种、数量。在承租方认可后即可签订园林植物租摆合同,合同中必须要包含租摆地点和规模、租期、承租方义务、租金的结算方式、签字盖章等。合同签订后,对出租方和承租方都与了约束力。

  租摆工作中,养护环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对植物进行定期的养护,保证最佳观赏效果,否则将会造成植物死亡,增加成本;二是养护中要与客户协调,以此来明确养护时间。养护中要按照工序进行,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及时更换品种。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为企业树立形象和信誉,也为今后的业务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对员工进行养护知识的专业培训,从业人员必须要熟悉业务,了解植物的生物学性,知道如何护理、如何处理病虫害,从而延长植物摆放期,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其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丰富和更新设计,是经营者做好租摆业务的重要手段,既懂园林、又懂花艺的人才是租摆企业宝贵的人才资源。总之,企业要想有更为长远的发展,就要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

  [1] 陈东《浅析当前园林植物租摆服务行业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年06期.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在借鉴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设计中误用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为本位,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项目2之任务1,项目3之任务1,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项目2之任务2,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由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技能在逐渐娴熟,观察问题更加敏锐,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模拟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式之下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懂得植保专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懂得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整体把握,制定环保、高效、全面、系统的防治策略,不能为了防虫而治虫,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为此,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用新理念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不断开创植物保护工作新局面[3]。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类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专业重组,建立了由农学和植保2个专业组成的农学院,使本校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地配置,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植保专业近年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东植保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农业部门、植保站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就业单位需求由大变小,而非传统就业市场却在悄然兴起,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招生规模由萎缩转变为扩张,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的方向设置,植保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为此,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延伸,并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以往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各地植保站和农业部门工作,就业方向比较固定,而且就业需求也比较大,一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将专业进行细分。而且社会就业市场对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反映都比较满意,说明该校植物保护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可行的,符合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

  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本科水平向研究生水平更高级更专业人才转变,因此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毕业大潮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本系在2000级专业方向设置上作出了调整,决定除保留一个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外,新增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城市植物保护方向。

  与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城市植物保护培养的目标有所改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城市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公园及物业小区、文物及图书档案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具备城市植保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植保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方向的延伸,为城市绿化和卫生建设输送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拓宽了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自加入wto至今,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跨国的货物运输将会增多,对各类有害生物的检查把关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各地海关港口及动植检等有关部门所肩负的任务会加重,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为了使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延续地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两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校申报了2个新的专业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

  由于扩招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动植物检疫方向仍然在积极准备和筹办之中,还没有招生指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2010年将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集中精力筹建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并向学校提出了申报。

  为了配合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对植保和城市植保2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作出新的调整。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宏观上不做调整,只是在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继续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做些调整。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农药厂家和销售部门的工作,提高竞争力,增加了一门农药销售学。考虑到果、蔬、花卉植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病虫种类多,从2001级开始增加了一门必修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同时要求本系的教师,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原有教师要根据生产实际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以稻、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局面已逐渐变成由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园林草坪以及经济油料作物与之并存的新的农业格局的转变,不断提高课程实用价值。

  对城市植保方向,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城市植物病理学、城市昆虫学、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资源微生物及其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与应用和资源昆虫及利用等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联的新的课程。

  在院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果树、蔬菜、园林草坪、观赏花木等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充实和完善到植保教材中,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要配有完整的实验实训指导、实物标本、图示、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查,在完善两专业方向设置的同时,积极做出调整,以为正在申报的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方向课程的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4]樊东,赵奎军,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为了单纯地追求园林景观效果,盲目地引进各种大树,造成树木成活率较低,还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并且被移植的大树经过大量的“手术”,已经改变了原有形态,完全失去了独特的个体美,影响园林的整体景观效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防护林和行道树的管理还是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每年的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没有进行系统规划,造成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严重不到位,不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影响防护林、行道树的整体效果。

  该项目为某公司厂区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工程。绿化场地位于该公司办公楼前东侧,是厂区重要景观之一,也是企业形象、企业文明、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该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9800m2,绿地改造设计图纸由施工单位按双方确认方案进行,改造主要原则为增加若干乔灌木、草花和麦冬地被等,营造亲近舒坦、努力奋发、蓬勃向上的现代企业氛围的环境。施工主要内容为:种植乔灌木、草花和麦冬地被等、改造后一年养护。

  该工程的施工顺序具体为现场施工前准备乔木及灌木种植草花和麦冬等地被种植退场,成活期养护完工检验日常养护1年,养护内容包括修剪、预防病虫害、除杂草清杂物、施肥等。

  首先,在种植前根据苗木的各种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种植和养护计划,如对于喜温暖气候、不耐寒的苗木在冬季种植养护时,要注意保暖措施,不适应湿地种植的苗木要注意排水,避免死烂根。其次,种植前先对种植土进行测试,确定pH值,再按苗木的不同特征,对种植土壤进行改良。

  首先,栽植前先明确工程范围及任务量、工程的施工期限、设计意图,了解施工地段的地上、地下情况;其次,进行定点放线,即在现场测出苗木栽植位置和株行距,由于树木栽植方式各不相同,该工程选用自然式配置乔、灌木放线法。再次,科学进行苗木选择,起苗时间和栽植时间最好能紧密配合,做到随起随栽。第四,进行挖种植、更换新土、基肥等施工。第五,对苗木进行定植前修剪,根据定植方法严格进行定植施工。

  首先,对较大乔木进行栽植,定植后立即进行支撑加固,避免树苗被大风吹倒。完成苗木定植后1天内须进行1次透彻的浇水,促进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苗木根系尽快恢复正常发育。其次,苗木栽植后密切观察树干周围土壤是否存在开裂、下沉等状况,如有应及时加土填平。最后,及时进行中耕,将歪斜树木扶正。

  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可有效促进工程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绿化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施工现场需进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有材料的应用、设备的应用、施工人员技能、施工工艺等。严格管理施工现场涉及的各个环节,确保各项施工可有序进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将工作所需设备、材料等安排到位,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施工期间天气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并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对施工工序进行安排,对施工人员进行优化配置,降低工期浪费,促进施工效率得到提高。

  苗木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以各种虫害发生规律、各规律特性作为根据进行充分的病虫害预防工作。如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定期进行涂白,避免其受病虫害侵袭。当病虫害发生后,必须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救治工作。

  刚刚进行移植的树苗枝梢、根系生长均还处在迟缓状态,养分积累少,较易受低温危害。因此,在寒潮来临前需加强对树苗进行保温防冻工作。保温防冻主要应用稻草等材料包裹树苗主干,减低其枝干水分流失。此外,还可通过搭塑料棚、设立屏障、地面覆盖等方式对苗木进行保温防冻。秋季应适当增加钾、磷肥,减少氮肥,延长苗木的光照时间,增强苗木抗寒能力。在干燥高温季节,进行较大规模植物移植时,需事先做好荫棚搭建,防止树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状况,降低苗木水分蒸发。搭建荫棚时,需保证其四周及上方与树冠的距离保持在50cm以上,且保证棚内空气具有良好流通性。

  植物栽培完毕后还需要进行支撑固定。进行支撑固定时需在支撑物与植物表皮间设置保护层,防止苗木表层遭受伤害。对植物进行固定后,要定期对固定物稳固情况、苗木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固定支架不能架在土球或苗木骨干根系上。加固应选用最具稳定性的正三角桩,支撑点应放在树体2/3位置,且加垫保护层,避免树皮受到伤害。如施工现场人流较大,应进行大量宣传工作,增强人们保护树木的自觉性。

  在园林苗木的养护过程中,排水灌溉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科学的排水灌溉是各种花草树木能够茁壮成长的重要保证。进行排水灌溉时操作人员需掌握排水灌溉的量,保证水量的合理性,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花草树木的生长。同时还需要根据地形采取相应的灌溉方式,防止积水形成,腐蚀苗木根茎,影响其生长。对植物进行施肥可促进其种植初期根系得到尽快恢复,改善后期生长状态。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化施工采用的根外施肥方式,半个月左右进行1次施肥。所用肥料为磷酸二氢钾等多种速效肥料配制而成的浓度为0.5%~1%的肥液。早晚各1 次对苗木叶面喷洒。喷洒至其根系萌发后再进行土壤施肥。土壤施肥应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避免苗木根系受到损伤。

  植物栽培是一个园林绿化施工的重要内容。绿色植物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绿化栽培作为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主要方向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必须进行土地开发及时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调整栽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的幼苗重视绿化栽培在园林施工中的运用。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1]。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是一门针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的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课程[2],主要介绍植物病害、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药管理等方面,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农学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调研,发现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2类:(1)农资销售类:主要以农药化肥的、营销和技术推广为主;(2)农业种植类:包括中药种植、加工类,以三七、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营销类,以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花卉生产类,以花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3,4]。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本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实验课教学目前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验证”的方式,在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从下手。

  1.2 实验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验开展的项目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较少,从而造成孤立单元实验多,经典实验过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过少。由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实验内容与培养地方区域性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实验标本数量不足、标本老化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鉴别病害、昆虫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植物病虫害标本经过长期保存后,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去了识别鉴定的主要特征,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1.4 实验教学考核单一、不合理 实验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出勤率构成。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之间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1 多元化实验教学大纲的建立 将实验教学划为三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实验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临时玻片制作、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昆虫的形态观察、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2)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3)研究性实验:从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入手,开展研究性实验,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创新实验及创新训练计划为主。教学大纲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由16.66%提升到33.33%,重在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改变“先讲后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师重点进行实验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指引。教师仅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通论实验课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标本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中过多地“以看代做”的方式。

  2.3 实践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见表1,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有的60%调整为30%,期末成绩维持不变。新增实践成绩(标本采集),比例20%,专题互动成绩,比例10%。实践考核方式调整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践成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5,6]。在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本研究以红河学院开设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2]段海明.园艺类《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9-14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4]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1-52.


本文由:178体育直播公司提供

搜索